動態調整及控制技術(dynamic adjustment & control technology)
儲冰系統動態調整及控制技術(dynamic adjustment & control technology, ADAC)是由本團隊,歷經十年透過解決各種儲冰系統問題之實務經驗,及長期研究與測試實證系統所開發完成,已申請多項相關新型專利(M621055、M634123、M554971...)。ADAC技術主要包含控制儲冰槽系統之動態循環攪動(dynamic circulation agitating)、自動冰量平衡(automatic ice percentage balance)、增量儲冰技術(incremental ice charge technology)、雙向融冰迴路(bidirectional ice melting circulation)及週期融冰調節(periodic ice melting regulation)等五種技術,其主要是藉由儲冰槽體機構優化設計;槽內液位變化、鹵水管路溫度、壓力及流量的監測,同時輔以附屬內循環攪拌泵、系統相關泵浦變頻或旁通控制及控制無線網路...等,進行系統整合優化控制與提供原廠遠端技術服務,可協助客戶大幅提高儲冰系統穩定性及整體效能與效益。

動態調整與控制技術發展歷程


動態調整與控制技術部分專利證書

動態循環攪動(dynamic circulation agitating)
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冰層外部對流熱傳效率及沖刷上層浮冰,在儲冰初期可用以加速通過共晶點(eutectic point)而開始進行儲冰,提高儲冰量;在融冰階段,則可用以控制融冰速率(discharge rate),也可以避免融冰後期因浮冰或槽內水溫度不均而影響儲冰槽融冰率(discharge percent)。可控制的融冰速率及融冰率,將大幅提高儲冰系統之效益與穩定性。
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冰層外部對流熱傳效率及沖刷上層浮冰,在儲冰初期可用以加速通過共晶點(eutectic point)而開始進行儲冰,提高儲冰量;在融冰階段,則可用以控制融冰速率(discharge rate),也可以避免融冰後期因浮冰或槽內水溫度不均而影響儲冰槽融冰率(discharge percent)。可控制的融冰速率及融冰率,將大幅提高儲冰系統之效益與穩定性。

儲冰槽動態內循環示意圖

自動冰量平衡(automatic ice percentage balance)
儲冰系統常因儲、融冰過程冰量的不平衡,造成過量儲冰或融冰效率變差。正常儲冰(沒有萬年冰狀況下)過程造成的各槽冰量變化差異,主要是鹵水流量不平衡所致!而融冰過程之冰量變化差異,除鹵水流量不平衡因素外,尚有儲冰槽內部融冰熱量不平衡,而又以後者為主要影響因素。除非大系統採用小型儲冰槽,管路分佈較廣及複雜,否則儲冰盤管內水頭損失遠大於外部管路損失差異,因此鹵水流量會產生自動平衡機制,也就是說不會因為流量差異而影響各槽冰量平均;但是在融冰階段,因為流量較小且融冰速率受冰層與盤管接觸面積及浮冰等所影響,各槽冰量容易逐漸產生較大的差異。
當冰量開始產生差異變化後,將會惡性循環而陸續產生諸多問題,最後必須停機完全融冰作調整,否則就可能發生系統故障。為徹底解決這問題,儲冰槽就必須加裝擾動系統,一般是用內部冰水循環,或是打入空氣進行擾動;其中內部冰水循環具有較佳之控制性,且不會把外部熱源或是髒污帶入儲冰槽,所以是最佳的選擇。循環攪動可以控制各槽融冰速率及解決浮冰問題,因此可以透過控制各槽攪動時間來進行冰量平衡,而不需要安裝流量平衡閥就可以有很好的效果。

冰量未平衡(啟動加速模式)

冰量已平衡(回復正常模式)
如示意圖,各槽瞬時平均冰量差小於5%時,循環水泵為正常控制模式;當有儲冰槽冰量差大於5%時,如IST-3、IST-8高出瞬時平均冰量42.9%超過5.1%,則這些槽進入加速融冰模式,直到冰量差小於平均值後才切換為正常融冰模式,可確保各槽冰量差控制在3%以內。

增量儲冰技術(incremental ice charge technology)
通常儲冰槽設計是為因應每周一至周五之尖峰時段使用,因此儲冰系統通常就是周一至周五晚上離峰時段進行儲冰蓄冷。但依目前台電公司公告之電價,星期日整天也屬離峰用電時段,所以我們設計儲冰槽系統時,可考量利用這二十四小時的離峰時間,利用控制儲冰鹵水流量進行增量儲冰。增量儲冰可應用於星期一上班日瞬間負荷過大、正常融冰量不足以供應尖峰需求,或是系統少量擴容使用。
一般儲冰槽系統進行增量儲冰會有過量儲冰的風險存在,且過量儲冰也可能影響儲冰槽穩定性,或是產生萬年冰而無法溶解之問題;但本公司所推出之儲冰槽從結構增強及附屬控制系統,採用增量儲冰控制邏輯,可增加15%儲冰量而不發生萬年冰或是影響冰槽結構。如果再透過增設儲冰槽,在不增加主機能力下可增量儲冰至30~50%,有利於上班日的負載調控,確實為業主省下可觀費用。

增量儲冰至額定冰量的115%

增量儲冰後完全融冰釋冷

雙向融冰設計(bidirectional ice melting circulation)
當儲冰系統部分區域需要低溫環境控制或需低溫、快速供應冷源時,儲冰槽是可採用雙向內外融冰設計,也就是從冰層內、外同時進行溶解,外融冰迴路可供應1℃左右的冰水,負責低溫與快速供應唪防,內融冰維持較高溫供應空調需求,避免浪費冷源;或是設計並聯供應滿足大溫差或有快速融冰如因應需量管制之系統。其他應用,尚有如離峰時段需少量供應冷源時,也可採用此設計,在進行儲冰蓄冷時段亦可以外融冰供應少量冷房需求,更有效益利用冷源;或是利用較高溫內融冰供應一般空調,較低溫外融冰供應外氣空調,可有效控制濕度而降低能耗。

雙向內外融冰儲冰槽示意圖
如圖,雙向融冰儲冰槽是採用原有內融冰槽結構設計,增加了冰水出入口及回水分布管路而成,可同時兼具內外 融冰功能,提供系統設計較大彈性。融冰時,鹵水循環從冰層內部溶解潛熱,而外部從負載端回來的冰水,透過矩陣式分佈管引導與冰層直接接觸溶解潛熱,回流冰水配合循環泵擾流而維持槽內穩定低溫。
夜間離峰時段進行儲冰時段,有24小時空調需求之區域,可設計部分外融冰迴路,於主系統運行低溫儲冰階段,持續供應冷能;待白天尖峰主系統切換融冰時程後,儲冰槽停止外融冰,改走內融冰行程。

週期融冰調節(periodic ice melting regulation)
儲冰因為是蓄存冰的潛熱,所以只要儲冰槽盤管面積設計得宜,供應冷房之冰水溫度可較一般空調系統低約2~4℃,而此特性給予儲冰系統一個可進行節省冷能及節能的機會。一般來說,人體對溫度變化不會有立即明顯的感覺,因此我們可利用儲冰槽週期性降低融冰速率,來進行空調冷房需求管理或管制,也就是合理管控冷房的消耗量,這樣除了可提高冷能使用量外,也可避免冷能外洩的浪費。依據實際經驗,利用調節融冰速率,系統約可增加15~25%或甚至更高之儲冷量;如同設計儲冰量為1,000 RTh時,只要透過週期融冰調控技術,就可將供應量擴充至1,250 RTh。
與一般冰水系統相比,儲冰系統出水溫度較低,且利用馬達變頻、管路流量旁通以及起停循環攪拌等皆可有效控制儲冰槽融冰速率,無須像冰水機一樣頻繁調控壓縮機而耗能或加速主機耗損;而且蓄存之低溫潛熱可以快速提供冷房,且配合低溫較佳除濕效果,所以不但可以維持正常舒適度外,也可以提高冷房供應量,讓所蓄存之冷能完全發揮其效果。

如圖融冰率變化曲線,當融冰模式開啟後,系統將依據設定時間進行降頻或旁通控制降低儲冰槽融冰速率,如正常控制融冰15分鐘後,開始降低流量至20%以下或停止,維持8~10分鐘後,然後重新回歸正常融冰控制,以此循環控制。控制模式可依據各系統作調整設定,或是交由儲冰槽控制系統依據現場負載作動態調整。
降低流量後,管內冰水溫度將逐漸上升,但回歸到正常融冰程序後,因儲冰出水溫度很低,所以冰水溫度可以快速下降,避免溫升而影響冷房舒適度。
週期間續融冰速率控制示意圖